全球热文:《信条》全球票房超过1.5亿美元
约翰·大卫·华盛顿出演克里斯·诺兰作品《信条》。图源:Warner Bros
【资料图】
周一,《信条》在中国内地的票房收入达到350万美元,上映4天总票房3,351万美元。350万美元的收入比上周日少了62%,这倒是出人意料。该片在内地的放映情况与同为诺兰执导的《敦刻尔克》类似。该片在内地周五至周日首映期的票房为3,000万美元,对于诺兰来说是职业生涯中的出彩一笔,却依然稍许令人失望。人们本来希望,该片能超过《盗梦空间》(6,800万美元,2010年)、《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5,300万美元,2012年)、《敦刻尔克》(5,200万美元,2017年),最终票房能够接近《星际穿越》(1.22亿美元,2014年;不包括最近重映票房)。不过,面对几种可能,如果把赌注放在最佳的可能上,总有些风险。毕竟,虽然《星际穿越》最近重映的票房高达1,800万美元,全球票房因此突破7亿美元,《盗梦空间》在内地重映的票房只有约300万美元。
内地电影行业基本恢复正常,也是唯一一个除《信条》外还有其他重磅级新片的市场。上周末,该片的票房仅次于《八佰》,而这是《八佰》上映后的第3个周末。《八佰》一片耗资8,000万美元,完全用IMAX摄影机拍摄。该片是一部史诗战争片,讲述了1937年中国士兵坚守四行仓库,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周五至周日,该片继续成就上佳票房业绩——达到3,300万美元,内地总票房达到3.48亿美元。9月7日(美国时间),《信条》的全球票房超过1.5亿美元,但是《八佰》仅在内地的票房就已经要超过3.5亿美元。即使假设《花木兰》周五首映不能大火——就算在疫情导致影院停工前,该片爆红的概率其实也和投硬币一个道理——《信条》依然面对着竞争。在全球其他很多地区,《信条》是唯一一部上映的超级大片;然而,该片在内地市场仅仅是诸多巨人中的一个。
总体来说,笔者以为《星际穿越》的内容富含探险内容,重视家庭的价值,因此更受当地观众喜爱。在这个市场,“家庭第一”的主题显然很有魅力(当然,在全世界其他地区也是如此)。部分要归功这个原因,2017年影片《寻梦环游记》在内地的票房达到1.89亿美元,比皮克斯当时其他影片的总票房都要多。笔者认为,朱浩伟改编的《身在高地》(In the Heights)明年夏天上映时,也会在家庭题材的助推下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不过,《星际穿越》虽然以自身的魅力大获成功,我们依然要知道,《信条》的实验性很强,剧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的主角甚至没有姓名。当然,在正常环境下,如果《信条》的全球票房符合预期,该片的在内地的票房如果能达到《敦刻尔克》或《盗梦空间》的水平,就已经很好了。
《信条》在美国国内的票房表现也很复杂。该片周四至周一在美国首映期间的票房为2,020万美元,其中包括3晚的正常提前点映,以及在加拿大前7天的收入(该片在加拿大上映时间比美国早一个星期)。考虑到这些变量,2,020万美元算是低空飞过,达到了“足够好”的水平。当然,该片只在全美65%的地区上映,纽约州、加州等州要么影院完全关门,要么有大片地区影院关门。笔者很希望主要院线为了尽早上映该片,能够提早复工,但是华纳兄弟却放着能赚的钱不赚——一些州室内剧场关门,该公司却不允许在驾车观看的室外剧场放映该片。
华纳兄弟并未提供每日的放映情况,所以笔者无法计算周末票房乘数。但是,该片在CinemaScore上的得分为B,可让笔者放不下心。如果该片上映后,美国劳动节票房和规模小些的影片相仿,例如等同于《玩命快递2》(2005年上映,周五至周一票房2,000万美元),或者《万圣节》(2007年上映,周末票房3,050万美元,总票房5,800万美元,两个数字都创造了纪录),那么该片周四至周一首映能达到2,000万美元,那也不错。然而,《信条》的美国劳动节首映表现有些像其他面向成年人的惊悚片,如《美国人》(1,660美元,2010年)或者《不朽的园丁》(1,100万美元,2005年)。2006年,诺兰执导的《致命魔术》总票房达到4,000万美元,周末首映票房1,400万美元。与这个成绩相比,《信条》算是相当优秀。如果《信条》的总票房能达到5,900万美元,就会成为美国劳动节上映票房最高的作品。然而,该片面向成年观众,是一部惊悚片,耗资2亿美元,还肩负着振兴电影行业的非正式任务。
影院的最重磅大片必须在非IMAX银幕上映4至12周(取决于影院规模),华纳兄弟要从门票收入中分成63%。这样一来,华纳兄弟(以及影院)就希望该片的票房后劲能够达到以下几部作品的水平:《回到未来》(1985年上映,首映票房1,100万美元,总票房2.1亿美元)、《捉鬼敢死队》(1984年上映,首映票房1,350万美元,总票房2.2亿美元)、《妙探出差》(1984年上映,首映票房1,500万美元,总票房2.34亿美元)。如果《信条》的总票房为长周末首映的10倍—— 1994年《阿甘正传》周三至周日首映票房3,200万美元,总票房3.3亿美元——那么该片的票房就能超过2亿美元大关。不过,上述影片备受好评,并且抓住了时代的潮流。《信条》的影评仅仅属于良好,口碑也没有达到为人所交口称赞的程度。如果《信条》的票房后劲达到《星战前传·幽灵的威胁》的水平(1999年上映,周三至周日首映票房为1.05亿),那么其在美国国内的票房也能达到8,200万美元的水平。
回顾美国劳动节上映,后劲较长的电影,有两个最为乐观的例子。一是肯尼思·布拉纳的《再续前世情》(1991年上映,首映票房630万美元,总票房3,800万美元),一是以魔法为主题的《魔术师》(2006年上映,首映票房770万美元,总票房3,900万美元)。如果能达到这两部影片的乘数,那么《信条》在国内的总票房至少能达到1亿美元。这样一来,即使该片在华票房不佳,也算是挽回了面子。上周末在一些市场首映以来,该片表现已经够好,令人鼓舞。然而,考虑到该片预算甚高,有关业绩数字还是较低。《信条》在首映后的票房后劲如果仅仅达到在正常时期非常好的水平,也是不够的。笔者认为,华纳兄弟知道,在现在这个时期首映《信条》无助于该片取得最佳票房成绩。
可以这样认为:《信条》的“任务”并非独力拯救电影行业,而是不惜一切代价让影院活下去,直到该片的热度在10月、11月及往后逐渐消弭。无论该片的全球票房是3.5亿美元还是4.5亿美元,一定程度上要看片子本身,而本片并没有像10年前《盗梦空间》那般获得热切好评,在消费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口碑并非最佳,CinemaScore评分仅为B,再加上该片的音效等问题让一些观众不愿在影院中观影——这些因素可无法帮助该片取得的不凡后续表现。不过,该片第二个周末的票房应该下降不大。没有超级明星,没有业已著名的原作,剧情还很复杂,再加上当前的环境,《信条》想要红,那可需要超凡的表现。对于该片来说,“非常好”还不够好。
Scott Mendelson为福布斯撰稿人,表达的观点仅代表个人。译 Joe
- END -
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