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讯息:票房之争:《满江红》与《流浪地球2》 结章 底子
终于,关于《满江红》以及《流浪地球2》票房之争,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也就是“资本围剿《流浪地球2》”这个问题了。
实际上,这依旧是我无法论证的话题。因为我并不在资本的圈子内,也不清楚这种操作的意义是什么。而做个假设,如果我真的处于资本的圈子内,那我说的话在这个问题上不就失去了意义了么?
只是,当我看到一帮自诩为理工男的《流浪地球2》的粉丝拿着一个完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可以佐证的“《满江红》投资成本5个亿”对《满江红》大肆批判的时候。
【资料图】
不好意思,我真的笑了,笑的很大声。
把一个没来由的数据当作官方数据,然后口诛笔伐了那么久,这就是理工男应有的素质?那我真是理不起了。
好了,不开玩笑了。虽然我对于资本是否围剿了《流浪地球2》这个背后有一帮中字头大佬撑腰的电影还无法做出判断,但是,我却可以试着用数据去解释另一个问题——
《满江红》为什么能获得一个如此惊人的票房。
实际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实在是简单的有些令人发笑。我也就不多做什么推论了,直接上图吧。
还需要我多做什么解释么?
如果觉得不够,这儿还有。
简而言之,喜剧片本来就是贺岁档的绝对霸主,今年《满江红》虽然票房看上去特别地唬人,但实际上今年喜剧电影的票房占比在近几年的排名里是在倒数第二的位置上的。而与之相对的,动画片票房的占比却增长到了一个历史最高位。即使不把《深海》算进去,只看子供向动画《熊出没》的票房比例,依然是历史最高。
有人问今年《满江红》这样的状况还会不会出现了?
看了这数据还不明白么?
整个春节档能打的喜剧电影就《满江红》一部。(《交换人生》我看过了,水平在《温暖的抱抱》之下,和《李茶的姑妈》相比没有那种不适感)。而把2019年和2023年的数据结合来看,2019年十五的时候,《流浪地球》的票房比例是43.20%,喜剧片和动画片的票房占比合计为55.58%。而2023年,这两个数据变为了32.3%和60.2%。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考虑《深海》这一部非合家欢动画,2023年合家欢类电影作品的票房比例便来到了53.83%,与2019年差别不大,与2022年春节档的53.06%也没有明显的差距。2019、2022、2023都属于合家欢类作品不强势的年份。而经过对《流浪地球》系列作品出现的2019和2023年票房数据比例进行对比之后,考虑影片类型,今年《流浪地球2》的票房没有达到2019年时那种比例的核心原因,应该是在非合家欢类电影的选择上,部分观众选择了《无名》以及《深海》。
也就是说,要再出现如今《满江红》这样的状况,需要满足的必要条件是:
1整个春节档能打的喜剧电影只有这一部
2市场上存在比较能打的非合家欢类型片(流浪地球、长津湖 水门桥)
考虑到疫情对市场的影响开始减弱,这个情况应该很难再出现了。不如说,整个春节档竟然只有一部能打的喜剧片,这种事情出现的概率本身就不高。而沿着这个数据分析,很明显,市场对《流浪地球2》的承认度并没有《流浪地球1》高。这也符合我之前在《文字》一篇中做出的《流浪地球2》的剧情安排比起《流浪地球1》更不容易让人接受的推论。
好了,到了这里,关于这起票房争端的研究,我能说的也就这些了。
那么,《数字》、《文字》、《底子》。通过这三篇合起来共计两万余字的文章,我究竟想说什么呢?
其实,我想说的就是这三篇文章的小标题——
数字、文字和底子。
如果我们研究问题的时候,既不尊重数字,又不研究文字,最后就会显得很掉底子。
在这次票房争议当中,我看到了太多的言论。依靠着不知统计方式、不知来源的数字做出符合自己心意的结论;通过搬弄是非的文字玩一些破梗烂梗。而当他们做出这样的行为之后,竟然觉得看懂一部《流浪地球2》便拥有了品味上的优势。
这种想法,很掉底子。
作为理工人,数字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基础。数字可不可信,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看到很多人,一边说着猫眼的数据不可信,一边像坚定的研究员一样看着数字似乎异常的变化而欢欣鼓舞。可是,那个所谓的实时票房从来都是不准的。一是不知道它的统计方法,二是那个数据即使过了几天依旧会变。比如我在《数字》篇中引用的表,那里前几行的数字记录时间比较早,隔了几天后又发生了些许变化。而且,无论是猫眼专业版还是灯塔专业版,它的数据本身都是估算的,按照网上的说法,专资办的中国电影票房的app上显示的票房数据才是最为可信的。但是,专资办的app又是有延迟的,因为它好像要等各个院线报账。所以实时票房这个数据根本就没有参考价值。就算要看,也要从初一开始,录入每一天每个时段三个app的数据变化。然后看是不是整体呈现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才具有参考价值。所以,从我打算研究票房数据开始,就没打算看这个所谓的“实时变化”。
而我为什么在《数字》篇章没有使用专资办的票房数据,而是使用了猫眼和灯塔的数据呢?可以看看下面这张表,是我记录下的20230205八点到11点的票房数据变化。
虽然实时数据不准,但猫眼和灯塔都会根据专资办的数据修改最终数据。因此,仅看最终的数据的话,无论是任何一个app都是可以置信的。同时,猫眼和灯塔也能提供更多的参数。虽然并不准确,但也能帮助研究票房相关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当我知道专资办的app的时候,大部分初始数据已经录入了,我懒得复查了。
哈,所以我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理工人。
至于文字,作为人们交流情感的方式,如果因为个人情感的好恶而被刻意解读成其他的意思。我只能说,真是庆幸自己生在了一个腐朽的封建帝王都已经化作尘土的时代。否则的话,这种文字狱一般的行为又会祸害掉多少人呢?
而底子……
我说一个科幻故事吧。
可能很多看过《流浪地球2》的观众并没有看过这个故事。巧合的是,这个科幻故事的名字也叫《流浪地球》,而它的作者是一个叫刘慈欣的人。
这篇《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和电影差不多,虽然具体情节有差别,但那并不是重点。我要说的,是这个故事临近尾声的章节。
当流浪地球计划进行了四百年后,当地球终于逃离氦闪的威胁之后,有人开始观测起太阳的状态来。他们用望远镜观测着太阳的状况,甚至为此发射了探测器。然后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
氦闪是假的,这只是联合政府为了独裁找的理由罢了!
对,他们不管为了独裁而流浪地球这种行为是否荒谬,也不打算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就凭着望远镜还有民间发射器探测的结果,开始了轰轰烈烈地推翻联合政府的运动。而当他们取得了自己“正义的胜利”,把联合政府里最后的五千人驱赶到冰河上冻死之后……
氦闪爆发了。
初看这个情节,很多人会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
让人类保持理智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面对灾难,人类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还真是讽刺啊。
但是,如果往更深层次想一想,去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自始至终,联合政府都没有做出解释呢?
科学的事情难道有什么不能解释的么?如果联合政府笃定氦闪会发生,如果民间团体们的观测手段和结果存在着问题……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出面解释呢?对于一切知识都已经可以通过遗传手段传承下去的四百年后的人类来说,现在人都能够理解的“‘观测手段’会影响‘结果’”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他们无法理解么?
所以,去除掉所有的不可能之后,我得到了一个非常浪漫的答案:
实际上,联合政府的人也无法确定氦闪危机是否一定会发生。
奇怪么?
不奇怪,因为这就是科学。
如果从一开始,人类得到的结果并不是“四百年内,氦闪一定会发生”而是“四百年内,氦闪发生的机率是50%”。
人类,会展开流浪地球计划么?
或者说,观测结果是:
“四百年内,氦闪发生的概率为1%;六百年内,氦闪发生的概率为10%;1000年内,氦闪发生的概率为50%;氦闪必然发生的时间跨度,只能精确到10000年以内。”
如果观测结果是这样的,联合政府算不算有错呢?
或者更极端一点,预测结果是:
“四百年内,发生氦闪的概率是1%,但也可能在整个文明周期内都不发生氦闪。”
如果是这种观测情况,联合政府的行为又是对还是错呢?
这就是科学,它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永远都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更是绝对不应该被当作人类党同伐异的大旗的。
有那么一瞬,那些盯着票房数据义愤填膺的人,真的会让我产生一种错觉。他们就和那些用一个望远镜和民间发射器观测太阳的人一样,想寻找一个符合自己心意的答案。在得到自己自认为正确的结果之后,就以科学为名举起一杆大旗,坚持着自己所谓的正义。可科学不是主,它不是全能的,它不能给出所有问题的答案。科学不能说他们错了,但他们就能确定自己的结论完全科学么?
他们,真的很掉底子。
后记:
在写这三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心里一直憋着一股怒气。有些人可能觉得我是在为流量、为资本洗地。可实际上,作为一个普通群众,我对娱乐圈的一些事情也是极其痛恨的。流量、资本、电影圈,该严查就严查,该打假就打假。
但是,我想说,但是。
仅仅是因为立场正确,所以过程怎么样都无所谓了么?
因为流量和资本该打,所以我们就可以拿着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数据对着一部电影以及所有不反感这部电影的人进行无差别攻击了么?就可以在那里宣传什么“审美的优越感”了么?
我没读过《三体》,但我觉得有一句从里面流行起来的话非常适合放在这里。
弱小和无知从来都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