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速讯:【原】让体育课成为真正的“第三主课”
让体育课成为真正的“第三主课”
近年来,轻则焦虑厌学,重则抑郁等,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多发。有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降低青少年的悲观感,是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记者调查发现,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学校课业任务重,挤占了体育课、体育活动的时间;有的学校担心运动出事,体育活动的安排流于形式;一些家庭给孩子安排了大量课外班,忽视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资料图)
(5月31日 《法治日报》 )
倘若学生长期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就会明显下滑,家长和教师都有这样的共识。殊不知,体育锻炼不仅关乎身体素质,还关系到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热爱运动的孩子,体育活动能降低青少年的悲观感,让孩子的心理更加阳光。由此可见,体育锻炼对孩子的身心皆益,不能忽视。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希望孩子能积极参加运动,锻炼强健体魄。较之于家长和教师,国家更重视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早在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就提出:“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从那一年起,各级教育部门都开始更加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
尽管体育锻炼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促进,但毫无疑问,学校应成为孩子体育活动的“主战场”;而学校的体育课,则应成为体育锻炼的“主阵地”。2022年秋季开学,教育部提出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将体育课的占比提升到10%-11%。这使得体育课成为继语文、数学之后的“第三主课”。
从课程表来看,各个学校的体育课的确进了“前三”,成为仅次于语文和数学的主课。但是,课程表上的体育课能不能真正落实?从记者的调查来看,很多学校在开展体育课时畏手畏脚,体育锻炼实得不够细致。在体育纳入中考范畴的背景下,初中阶段的确重视了。但他们重视的是“中考体育”,而不是真正意义的体育锻炼。所以,中考体育加试过后,体育课的地位又迅速下滑,回到“体育课老师有事请假了”的状况。
事实上,最尴尬的不是体育课被挤占,而是专业的体育教师匮乏。即便是现在,一些基层学校的专业体育教师也明显不足,有的干脆是由班主任带任。数据显示,依照中等水平配置要求,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缺额约15万个,缺口之大,让人汗颜。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学校的体育课质量就不言而喻了。
再者,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还存在着硬件设施不足,比如体育锻炼的场地不代表,比如体育器材、设施不完备,等等。锻炼场地狭小,没有合适的体育器材,农村小学的体育课怎么上?那就是围着操场跑两圈,然后随意玩呗。这样的体育课,徒有虚名。
还有就是,体育课是“危险课”。学生跑步、跳绳、打球,蹦蹦跳跳地锻炼,有时候会发生安全事故。在“安全第一位”的教育背景下,体育老师也投鼠忌器,不敢大展手脚,有时候,干脆就在班内上理论课,或上成自习课。
只有具备了强健的体魄,才可能拥有健康的生活和学业上的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期待着学校能真正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想方设法克服客观困难,让体育课成为真正的“第三主课”,而不是仅仅体现在课时的数量上。
关键词: